中新網(wǎng)阿拉善10月1日電 清晨,年逾古稀的尼瑪一邊為兒子哈達布和及孫子寶泉整理物資,一邊反復叮囑著巡邊時的注意事項,目送車子緩緩駛向那條他們一家守護了53年的邊境線,尼瑪久久不愿轉身。
(資料圖)圖為尼瑪老人與兒子哈達布和一起巡邊。阿拉善右旗融媒體中心供圖。
今天的尼瑪穿得格外精神,她滿含溫情地說道:“在祖國生日這樣美好的時刻,我衷心祈愿祖國繁榮昌盛、國泰民安。”
從青春芳華到兩鬢斑白,53年來,尼瑪將自己的全部青春奉獻給了邊境安寧的守護事業(yè),用半個世紀的漫長歲月兌現(xiàn)了自己“一諾千金”的堅守。如今,尼瑪老人腿腳不便,每日巡邊于她而言已逐漸成為一種奢望,可她仍然會站在邊境線上極目眺望。
1971年,25歲的尼瑪?shù)谝淮翁ど涎策呏?。當時,為響應組織號召,她背起年僅3歲的兒子哈達布和,奔赴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最北端的中蒙邊境線——“8號點”,開啟了守衛(wèi)邊境的生涯。
(資料圖)圖為尼瑪老人巡邊。阿拉善右旗融媒體中心供圖。
戍邊生活的艱苦,是常人難以想象的。她們的生活用煤要到300多公里外的旗里運,飲水要到17公里外的人工水井拉。信息閉塞,多年來收音機是了解外界的唯一工具。
除了面臨生活困難,還要面對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三九’天,每一絲風都像刀子,一刀一刀割在我露出的皮膚上,凍得我感覺眼珠子都疼了。哈出的氣迅速在眼睫毛、眉毛、頭巾上結霜,后來變成冰塊,磨得下巴都疼。”尼瑪回憶道。
一次,尼瑪和兒子巡邊突遭沙塵暴,飛沙走石將母子倆分割在黑漆漆的沙暴中,孩子哭聲和母親的叫聲在狂風怒號中顯得那么微弱……3個多小時后風停止了咆哮,尼瑪才看到趴在沙子上瑟瑟發(fā)抖的兒子。這樣與死神擦肩而過的巡邊遭遇,多年來尼瑪經(jīng)歷過數(shù)十次。
剛到“8號點”時,為了應對隨時可能出現(xiàn)的意外,尼瑪在貼身口袋里始終裝著一顆子彈。她常常告誡自己,若遇敵人,絕不能被活捉,要把最后一顆子彈留給自己。這便是當時她誓死保衛(wèi)祖國領土的堅定決心。
春來秋往,寂寞、單調、艱苦的生活使同來的兩戶戍邊家庭選擇離開。最后尼瑪堅定地選擇了留下來。“我要兌現(xiàn)當初的承諾,這是我的信仰,我要用一生堅守這片土地。”尼瑪說道。
于是在荒涼的無人區(qū),寂靜的“8號點”,尼瑪是“連長”,兒子是“小兵”,她每天帶著兒子哈達布和放牧、巡邊,二人相依為伴。
如今尼瑪已步入暮年,兒子哈達布和孫子寶泉深知尼瑪內(nèi)心的初心和使命,他們接過了老人薪火相傳的守邊“接力棒”,與老人一起共同完成守邊、巡邊的光榮使命。
(資料圖)圖為尼瑪老人祖孫三代。阿拉善右旗融媒體中心供圖。
2018年,邊防部隊給予哈達布和可以沿著邊境線巡防的特權。
2023年,孫子寶泉放棄留在阿拉善盟巴彥浩特市工作、生活的機會,回到邊境線,成為塔木素邊防派出所的輔警,成為一名新時代守邊人。
“母親的腿腳不便了,現(xiàn)在主要是我們陪著母親巡邏守邊,我們要傳承好母親用一生守護邊境線的初心和使命,陪著老人繼續(xù)守護好這片邊境熱土。”哈達布和說。
走進尼瑪老人的家中,一面墻上整齊地陳列著“居邊護邊堡壘戶”“優(yōu)秀邊民”“阿拉善最美家庭”“感動阿拉善人物”“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北疆楷模”等各種證書和獎杯。老人面對這些榮譽,總是略顯羞澀,她表示,“這些榮譽不僅僅屬于自己,更屬于集體,屬于社會。”
9月27日,尼瑪老人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榮譽稱號,雖然因為身體原因缺席了這一人生“高光時刻”。但尼瑪老人動情地說:“我沒什么可遺憾的,知足了,作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我有責任、有義務守護祖國的邊疆,我過世之后,也要葬在邊境線上……”
53年來,尼瑪累計巡邊18萬多公里,勸返制止臨界人員千余人次,堵截臨界牲畜萬余只,守護區(qū)內(nèi)未發(fā)生一起涉外事件,用行動為邊疆筑起了一道安全穩(wěn)定的屏障。
尼瑪說:“我初到這里時一無所有,這些年來吃了不少苦,不過我從來沒有哭過。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久了,我已經(jīng)愛上了這里。”如今,尼瑪依舊堅守在邊界線上,祖孫三代繼續(xù)書寫著屬于他們的守邊故事。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huán)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huán)球人物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