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球人物》記者來到約定的咖啡廳時,高嘉偉坐在緊挨樓梯的位置,面前擺放著iPad,手中拿著筆不停地在上面劃寫著一些公式——他是清華大一學生,下午沒有課,早早來到這里做微積分作業(yè)。
在吵鬧的環(huán)境下學習,對高嘉偉來說不成問題,這是他在上高中時就養(yǎng)成的習慣。
高中每天下了晚自習后,高嘉偉總會去學校旁邊的麥當勞繼續(xù)復習一陣子,回家后基本不再學習,吃點東西、看看小說,24點前就能睡覺。
身處社會競爭中,“內卷”逐漸成為高校學生面臨的現(xiàn)狀,每個人都在爭分奪秒地朝前奔跑。但在和高嘉偉交談的過程中,記者并沒有感受到清華“學霸”帶有的壓力感和緊迫感。他身上透著幾分淡定和幽默,說話時總會帶點笑意。這符合高嘉偉最初開設“摸魚學導論”這門網絡課程的目的——給大家?guī)ポp松和快樂。
快速出圈的“新式課程”
今年3月以來,清華大學一門名為“摸魚學導論”的課程突然在網上走紅。這門課算得上一股“清流”,既沒有期末考試,也不計算學分,更不用簽到打卡,很多網友看了后都表示:這難道不是為我們量身定做的嗎?
當晚,知乎上一位名為顧介漣的答主,在“如何評價清華大學‘摸魚學導論’這門課程?”的提問下回復:“大家好,我就是這門課的開課教師。”
顧介漣是高嘉偉的知乎網名。他其實不是清華大學的教師,而是該校大一自動化專業(yè)的一名學生,最初開設“摸魚學導論”這門網課也純屬偶然。
那是3月10日下午,高嘉偉在學校聽課,教室里的氛圍令人昏昏欲睡,他不知不覺間刷起了手機,突然發(fā)現(xiàn)通過學校內部的在線學習平臺——荷塘雨課堂,校內師生可以隨意開設自己感興趣的網絡課程。
高嘉偉靈機一動,從自己“摸魚”(網絡用語,指偷懶、混日子)玩手機的行為,想到可以創(chuàng)辦一門課:作為開課人模仿老師說話,利用同學間的交流緩解困倦。半開玩笑地,他的“摸魚學導論”課誕生了。
高嘉偉隨后創(chuàng)建了一個微信群,將開課消息發(fā)到朋友圈,很快課程群就滿員了。
開課當天,就有接近1000人選課。為了避免大家誤解這門課的性質,高嘉偉制作了課程說明,當晚就上傳到了荷塘雨課堂系統(tǒng)中。
上圖 :“ 摸魚學導論”課程課件。
下圖 :“ 摸魚學導論”微信群討論。
在課程介紹中,他將開課理由做了簡短的說明:在競爭激烈的清華大學,一些同學可能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tài),部分同學遇到問題時無處可問,因此很多人在課程理解上遇到困難,卻很難獲得高質量的學習資料與經驗分享材料,在學習與科研的獨行路上,倍感艱辛與孤獨,而這門課將與同學們分享學習心得、努力提升幸福感。
3月11日上午,開課還不到一天,高嘉偉在參加學?;顒訒r發(fā)現(xiàn)手機不停地響,才知道這件事情上了知乎熱榜,“摸魚學導論”火出圈了。
對于這門課的內容,高嘉偉很隨性。某天下課后,他走在校園中,看到早春的清華園里桃花盛開,便隨手拍了下來,又將照片整理成課件,呼吁大家從日常壓力中抬起頭來,去感受身邊的美好。在課件中,高嘉偉說:“遇到了美不與別人分享無疑是寂寞的。”于是尋覓清華園美景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成了這門課的一次課后作業(yè)。
這段時間以來,隨著選課人數(shù)迅速增加,他逐漸意識到自己的玩笑之舉在無意間承載了更大的意義。
在此之前,“摸魚”原本用來形容偷懶、不好好干活的行為。但在這門課程中,它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大學校園里,學生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被動卷入不良競爭中。比如高嘉偉所在的宿舍樓,半夜1點經常燈火通明,大家都不去睡覺,似乎想證明誰睡得最晚誰最用功。
因此,高嘉偉在第一次課程中分享了積極心理學的內容,幫助大家調節(jié)心理壓力,緩和焦慮情緒,提升做事效率,平衡學習與自我休閑,提倡大家將精力放在更需要的地方。
清華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表示,高嘉偉開設的這門課程并不是鼓勵學生無視規(guī)章制度和偷懶,而是恰恰立足于人的幸福,找到了人們疲倦的心理根源并實施疏導,這個舉動本身反映了學生的訴求,也間接說明清華大學的“幸福校園”建設迫在眉睫。
學會平衡日常生活
2020年考入清華的高嘉偉是山西太原人,曾就讀于省內一所重點高中,該校每年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能達到幾十名。
因為數(shù)理化成績優(yōu)秀,高嘉偉在高中進了競賽班——全年級600人,只有50人能進來。高三沖刺階段,一些同學每天復習到很晚,白天在課堂上總會打瞌睡。但高嘉偉的作息從來不會日夜顛倒,高考前也很少胡思亂想,不給自己太大壓力,“考不上清華北大,就去復旦”。
剛進大學時,因為學習環(huán)境的變化、課程難度的增加,高嘉偉有些措手不及,導致大一上學期個別科目成績不太理想。為了適應新的學習節(jié)奏,他白天會安排四五個小時的學習時間。除了上課外,他一般在頭天晚上預約學校圖書館的位置,第二天起床后就去自習,高效地學習40分鐘、1小時后,就在手機上刷一刷網頁、看看新聞。
學生在清華大學圖書館學習。
學習之余,高嘉偉會和朋友一起出去放松心情,有時在學校周圍吃飯、看電影,有時去玉淵潭等景點散步,或者一個人在校園里閑逛、拍照。他的校園生活很豐富,參加了各種類型的社團,包括科幻社、校報《清新時報》等。在《清新時報》每周例會上,社團成員要上報自己感興趣的選題,通過后開始采訪、寫作,文章完成后發(fā)表在公眾號和實體報紙上。
高嘉偉鏡頭下的清華園。
高嘉偉喜歡讀書寫作,在他的iPad里存了許多電子書,除了專業(yè)書籍外,大多是與歷史、科幻相關的讀物——《奧威爾作品集》、劉慈欣的《球狀閃電》、魏斐德的《中華帝國的衰落》等。
關于“摸魚學導論”火了之后對他的影響,高嘉偉告訴記者:“沒什么影響。”他只是在網上多了一重“紅人”身份,但在校園里依舊過著和絕大多數(shù)同學一樣的生活。
在開設課程的道路上摸索
去年11月末,首屆“華清大學特普通獎”獲獎者揭曉。這個聽起來有點拗口的獎項由部分清華學生自發(fā)籌辦,旨在“尋找校園里十個普通的故事、十個普通的個體”,初衷是回應和調侃一下學校官方每年頒發(fā)的“清華大學本科生特獎”。
高嘉偉最近把目光投向了“特普通獎”獲得者。他打算邀請一位“特普通獎”得主在教室里聊天,這將成為他開設“摸魚學導論”后第一堂線下分享課。
無論是“特普通獎”還是“摸魚學導論”,仿佛都是清華學生應對“內卷”的一場持續(xù)性狂歡。
面對“內卷”的壓力,高嘉偉比較“佛系”,“摸魚學導論”是他“佛系”生活中的意外。作為一名沒有開課經驗的學生,他從第一次上課開始摸索,在向大家介紹積極心理學內容后,又提前上傳了“教員招募”的課件,邀請對此領域有興趣的同學一同分享,并搜集了大家對課堂內容的建議。在最近的一次課上,跟隨網上熱議的“996”工作制話題,高嘉偉向同學們介紹了《勞動法》的相關規(guī)定。
當對課堂內容缺少想法時,他會和身邊的朋友聊聊后續(xù)課程如何進展的問題。按照最初的規(guī)劃,他只打算將課程持續(xù)一個學期,但很多同學對“摸魚學導論”不離不棄,如今“選修”課程人數(shù)已達4000人。
高嘉偉表示很感謝,也略感有些壓力。在思考后續(xù)上課形式后,他將通過與他人聊天、邀請同學分享學習和生活心得等方式,在短暫的課程周期里給大家?guī)砀鄦l(fā)。
采訪結束后,高嘉偉一直在回復微信消息。在剛結束的清華110年校慶中,他擔任了志愿者,負責接待高中母校的校長。生活和學習在高嘉偉這里從來不是對立的。他深知美好需要停下腳步去感知,就像課件中提到的:不到園林,又怎知春色如許呢?(王喆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