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您的位置:首頁 > 雜志文章

安迪·沃霍爾,斜杠藝術家

2021-10-14 16:56:51 來源:環(huán)球人物網(wǎng)-環(huán)球人物雜志 作者:黃先懿
大號 中號 小號

  安迪·沃霍爾(1928年8月6日—1987年2月22日)生于美國的斯洛伐克移民家庭,是畫家、雕塑家、攝影師,波普藝術的領袖人物,在整個藝術生涯中不斷對出版、電影、音樂制作、電視、時尚和戲劇等新興媒介的藝術表達展開探索。

  他的創(chuàng)作橫跨繪畫、出版、影視、音樂等各領域,徹底顛覆傳統(tǒng)美學,近日其作品在北京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展出
 
  ○ 本刊記者 黃先懿
 
  為紀念安迪·沃霍爾,1990年,在他逝世3年后,搖滾音樂史上著名的地下絲絨樂隊的兩位核心成員盧·里德與約翰·凱爾,時隔20余年重新聚首,合作發(fā)行唱片《德瑞拉之歌》,講述沃霍爾的生活經(jīng)歷,向這位發(fā)掘他們的藝術家致以敬意。
 
  “德瑞拉”(Drella)是沃霍爾的昵稱,這個綜合了“吸血鬼德庫拉”(Drecula)與“灰姑娘辛德瑞拉”(Cinderella)的詞足以顯現(xiàn)出他讓人又愛又恨的特征。有人形容沃霍爾像灰姑娘,年紀輕輕便從競爭激烈的紐約藝術界脫穎而出,從貧民區(qū)的窮小子搖身一變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不喜歡沃霍爾的人則指責他對身邊人“吸干血吐掉渣”,批評他對名利的病態(tài)迷戀。
 
  贊譽和爭議伴隨沃霍爾一生,但他的影響卻無法忽視。20世紀60年代,沃霍爾的波普藝術與他的一干“同黨”自底層社會躥起,攪亂原本以精英主義為主流的藝術世界。沃霍爾將濃湯罐頭與可樂瓶變成藝術,宣稱人人都可以是超級巨星。他在20世紀后半葉掀起滔天巨浪,狠狠沖擊了傳統(tǒng)美學。這股驚濤駭浪的威力在沃霍爾逝世30余年后,仍在世界各地余波蕩漾,持續(xù)發(fā)酵。
 
  近日,北京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呈現(xiàn)年度重磅大展“成為安迪·沃霍爾”。展覽從美國匹茲堡安迪·沃霍爾美術館的館藏中精選近400件作品,其中包括首次于安迪·沃霍爾美術館之外展出的攝影作品和文獻物品,對傳奇波普藝術家安迪·沃霍爾的藝術生涯進行全新審視,是迄今為止沃霍爾的藝術人生在中國最為全面的呈現(xiàn)。
 

《花》,1964年,建館藏品,安迪·沃霍爾美術館,匹茲堡。安迪·沃霍爾視覺藝術基金會捐贈。收藏編號:1998.1.26。

 

《二十五只叫山姆的貓和一只藍色的貓》,1956年,安迪·沃霍爾美術館,匹茲堡。安迪·沃霍爾視覺藝術基金會捐贈。收藏編號:1998.2.9。

 

安迪·沃霍爾,《自畫像》,1978年,建館藏品,安迪·沃霍爾美術館,匹茲堡。安迪·沃霍 爾 視 覺 藝 術 基 金 會 捐 贈 。收 藏 編 號 :1998.1.807。

 

《自畫像》,1964年,建館藏品,安迪·沃霍爾美術館,匹茲堡。迪亞藝術中心捐贈。收藏編號:2002.4.20。

 

《頭骨》,1976年,建館藏品,安迪·沃霍爾美術館,匹茲堡。迪亞藝術中心捐贈。收藏編號:2002.4.28。

 

《腿和可口可樂瓶》,約1956年,建館藏品,安迪·沃霍爾美術館,匹茲堡。安迪·沃霍爾視覺藝術基金會捐贈。 收藏編號:1998.1.1279。

 
  以上圖片由©2021安迪·沃霍爾視覺藝術基金會/紐約藝術家權益協(xié)會(ARS)授權。
 
  從匹茲堡到紐約
 
  沃霍爾雖然被看作是紐約的代表人物,但他其實成長于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市貧民區(qū)的斯洛伐克移民家庭。1928年夏天,在有著低矮天花板的狹小臥室里,沃霍拉家的第三個兒子安迪·沃霍拉(后改名安迪·沃霍爾)出生了。
 
  一年后,大蕭條來臨,沃霍爾一家生活困苦,依靠礦工父親的微薄收入和母親打零工維持生計。冬天,母親朱莉婭·沃霍拉常把沃霍爾和哥哥們叫到廚房,蹭點灶頭的余溫,比賽畫畫,并給畫得最好的人獎勵一塊比薩。“安迪總是畫得最好的那一個。”沃霍爾的哥哥約翰·沃霍拉回憶,弟弟很小就流露出藝術天賦。
 
  然而,就在8歲生日后不久,安迪·沃霍爾患上了名為“風濕性舞蹈病”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病情發(fā)作時,常常伴隨著無法控制的手臂和腿部痙攣,以及劇烈的恐懼情緒。從這時起,上學成了沃霍爾的噩夢——他很難自己系鞋帶,說話也含糊不清,他試著在黑板上寫字,卻手抖得厲害,同學們爆發(fā)出的陣陣笑聲尖銳刺耳。他最終不得不退學,臥床數(shù)月。
 
  漫長的恢復期,沃霍爾閉門不出,朱莉婭不時找來彩色雜志、漫畫供他消遣,并鼓勵他涂涂畫畫。這時,沃霍爾通過電影雜志迷上了好萊塢明星。他曾對秀蘭·鄧波兒特別癡迷,寫信給她的粉絲俱樂部,還收到了一張由這位童星親自簽名的精美照片。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好萊塢造星模式初興,這段“追星”經(jīng)歷,或許是沃霍爾與大眾文化碰撞出的第一簇火花,也為后來反復出現(xiàn)在他作品中的明星肖像埋下伏筆。
 
  17歲時,沃霍爾成為卡內(nèi)基理工學院(今卡內(nèi)基梅隆大學)繪畫設計專業(yè)的一名大學生。從入學第二年起,他充滿創(chuàng)意的風格與想法便獲得了老師與同學的一致認可,并斬獲學院獎項,拿到40美元的獎金——這是他因藝術品收到的第一筆錢。
 
  大學畢業(yè)那年夏天,沃霍爾帶著200美元,登上了開往紐約的火車。在紐約,為了省錢,沃霍爾不斷搬家,曾跟17個人擠在一個地下室里,時常與蟑螂“相伴”。一次,他帶著作品集到《時尚芭莎》雜志社辦公室,誰知拉開文件袋拉鏈,竟有一只蟑螂爬了出來。
 
  他的藝術天賦與獨有的風格很快為商業(yè)社會所接受,廣告商們喜歡他充滿幻想的構思、細膩的畫作、帶著墨漬的線條、可愛而古怪的手寫字體,他開始斬獲包括“美國平面設計學會杰出成就獎”在內(nèi)的大量獎項,成為頂尖商業(yè)插畫師。28歲時,沃霍爾的年收入已逾10萬美元,在當時已相當不菲,但他仍希望能夠成為一名真正的藝術家。
 
  可口可樂、金寶湯罐頭和瑪麗蓮·夢露
 
  20世紀60年代對當代藝術而言,是個轉(zhuǎn)折期:社會財富大量積累、工業(yè)日漸發(fā)達,每個人都相信商業(yè)與消費能夠帶來更好的生活,藝術裹挾在社會的大變革中以顛覆傳統(tǒng)的姿態(tài)前進。意蘊深厚、高高在上的精英藝術被拉下馬來,人們期待著一種更流行、更直接的大眾藝術的出現(xiàn)。
 
  正試圖進軍藝術界的沃霍爾,很快察覺到了這一風潮,把創(chuàng)作目標定在那些極受歡迎、具有廣泛吸引力的形象上。可口可樂、金寶湯罐頭和瑪麗蓮·夢露這些反復在沃霍爾作品中出現(xiàn)的創(chuàng)作對象,都能在此次展覽中尋得蹤跡。
 
  在沃霍爾看來,可口可樂代表著工業(yè)化帶來的平等:“最富有的人與最窮的人享受著基本相同的東西??偨y(tǒng)喝可樂、好萊塢明星喝可樂,你也可以喝可樂。可樂就是可樂,沒有更好更貴的可樂,你喝的與街角的流浪漢喝的一樣,所有的可口可樂都一樣。”1961年,沃霍爾首次嘗試將可口可樂瓶納入創(chuàng)作主題,由此迎來了他職業(yè)生涯的關鍵轉(zhuǎn)變。


《可口可樂》,1962年。
 
  那一時期,金寶湯罐頭打入普通中產(chǎn)階級餐飲市場,隨著新型大眾傳媒和電視廣告的出現(xiàn),變得無處不在。這一食品有著波普文化的全部特征:流行、廉價、批量供應、可消費,不高深、不神圣,卻平等地惠及了每一個人。這正是它吸引沃霍爾的原因。他連續(xù)創(chuàng)作了32幅不同口味的金寶湯罐頭畫,雖然乍看幾乎一樣,但實際上完全不同。沃霍爾用這種有意的單調(diào)性來挑戰(zhàn)“藝術應該是獨創(chuàng)的”這一規(guī)矩。


北京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展出的安迪·沃霍爾創(chuàng)作的金寶湯罐頭系列。
 
  1962年,沃霍爾的波普實踐有了一個顯著轉(zhuǎn)變,他開始使用絲網(wǎng)印刷技術。這一年,閃耀全美的好萊塢明星瑪麗蓮·夢露意外去世,沃霍爾以她的照片為創(chuàng)作對象,進行了大量絲網(wǎng)印刷藝術創(chuàng)作。“油墨滾過照片,會透過絲網(wǎng),但不會透過膠水,這樣你將得到一張同樣的圖像,但每次又稍微不同。”沃霍爾對這一“極其簡單和偶然”的過程興奮不已。
 

《瑪麗蓮·夢露》,1962年。
 
  “波普藝術所代表的一種大眾的、通俗的、平民化的流行文化在沃霍爾的作品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展覽部總監(jiān)郭希對《環(huán)球人物》記者說,“波普藝術家的作品多以各種大眾消費品為內(nèi)容進行創(chuàng)作,他們的作品并不在博物館里,而在每一個現(xiàn)代人的生活中。”
 
  然而,回到現(xiàn)實生活中,先鋒大膽的作品與藝術家本性的反差,令人難以置信。沃霍爾雖是波普藝術大師,家中卻沒有一件當代藝術品,只有路易時期的古典家具和古典油畫;他不擅社交,和母親住在一起,每年圣誕節(jié)都會去教堂為窮人賒粥;每天早晨9點半,他都會打電話給秘書,口述記下前一天發(fā)生的每件小事,從不間斷……
 
  創(chuàng)造“宇宙中心”
 
  1963年,沃霍爾租下曼哈頓東四十七街上的廠房作為工作室,這間布滿錫紙的“銀色工廠”夸張而充滿創(chuàng)造力,扭轉(zhuǎn)了人們對于藝術家工作室的固有印象,很快成為紐約地下文化的震源。約翰·列儂、小野洋子、米克·賈格爾、西爾維斯特·史泰龍……幾乎所有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紐約文藝界的知名人物都曾在“工廠”出沒,地下絲絨樂隊的約翰·凱爾曾說:“這里是宇宙的中心。”此次展覽中,尤倫斯展館中心的銀色開放區(qū)域,正是對“工廠”的呼應。
 
  麗莎·明奈利是沃霍爾20世紀70至80年代密友圈的核心人物。她是好萊塢名流朱迪·加蘭和導演文森特·明奈利的愛女,并因參演音樂電影《歌廳》廣受好評。沃霍爾為她創(chuàng)作的肖像畫也在本次展覽中展出。作為沃霍爾的摯友,她的肖像拍攝如同一場盛會,甚至披頭士樂隊的約翰·列儂也作為驚喜嘉賓出場。
 
  “工廠”也是沃霍爾的攝影棚,他在這里,作為導演完成了一系列前衛(wèi)影像的拍攝。其中有敘事松散的電影,也有長達數(shù)小時的靜幀鏡頭。
 
  在郭??磥?,這正體現(xiàn)了沃霍爾身上最明顯的特質(zhì)——反差。“他做著廣受大眾歡迎的波普藝術,但同時也在做這些沉悶甚至無聊的實驗電影,還大量把商業(yè)藝術作品的收入投入其中。”此次展覽,特別強調(diào)了沃霍爾常常被忽視的、作為電影制作人和攝影師的身份,從更多元立體的維度展現(xiàn)出他的不同側面。
 
  展覽用兩個章節(jié),展示了沃霍爾作為攝影師、電影導演的一面。“攝影師沃霍爾”章節(jié)完整呈現(xiàn)了沃霍爾從拍攝主題到各種實驗探索在內(nèi)的攝影藝術實踐,其中包括眾多與其同時代的人物和合作者的肖像照。“電影作為客體”章節(jié)則呈現(xiàn)了沃霍爾于20世紀60至70年代在“工廠”工作室拍攝的實驗性電影,其中有超過24部電影的重制版,包括難得一見的“試鏡”系列、標志性的《帝國大廈》、此前鮮少展映的16毫米膠片電影,以及20世紀80年代的電視節(jié)目。
 
  在影片《帝國大廈》中,他用6小時40分鐘透過窗戶拍攝帝國大廈從暗夜到黎明的變化,并慢放延長至8小時5分鐘。沃霍爾稱,這部“乏味至極”的電影所能帶來的最寶貴的體驗,就是去感受時間的流逝。
 
  很多在這些影片中出鏡的人,因此成為了超級明星。伊迪·塞奇維克就是其中之一。影片《工廠女孩》根本沒有情節(jié),只有伊迪對著鏡頭說話、聊天,就像現(xiàn)在的訪談、自拍和小視頻。沃霍爾相信,只要一個人在電視前出現(xiàn)的足夠久,他就會成為明星。放到現(xiàn)在,沃霍爾就是制造網(wǎng)紅的人。他的名句“未來每個人都能成名15分鐘”,提前近50年預言了當下這個人人都可以發(fā)聲又快速消亡的時代。
 
  展覽最后一部分,呈現(xiàn)了沃霍爾晚期的創(chuàng)作。以展出的“迷彩”和“羅夏墨跡測驗”系列作品為例,這些作品不同于他經(jīng)典的波普藝術,而是通過抽象藝術和概念藝術,對于非具象美學進行的全新探索。這一時期,沃霍爾更多的是關注于宗教以及神秘主義題材的創(chuàng)作。
 

安迪·沃霍爾,《迷彩》,1986年。建館藏品,安迪·沃霍爾美術館,匹茲堡。安迪·沃霍爾視覺藝術基金會捐贈。收藏編號:1998.1.350。© 2021安迪·沃霍爾視覺藝術基金會 / 紐約藝術家權益協(xié)會(ARS)授權。
 
  經(jīng)過幾十年的成長與轉(zhuǎn)變,這個來自匹茲堡雄心勃勃的年輕人,最終成為了安迪·沃霍爾——影響力至今不減的波普藝術旗手。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閉
免费无码国产在线观看12,69久久夜色精品国产,337p日本欧洲中国大胆精品,精品成年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