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振飛和他這些年的無償獻血證
近日,#男子得知自己是熊貓血后獻血71次#的話題沖上熱搜。
故事的主人公廖振飛,是湖南省洞口縣的普通農(nóng)民。自2006年以來,他已累計獻血71次,獻血量超過27600亳升。據(jù)廖振飛自述,每隔一段時間,他就去獻一次全血或血小板,有時天沒亮就從村里出發(fā),到家已經(jīng)是天黑。如今,參與無償獻血已成為他雷打不動的習慣。
廖振飛的故事,在這個冬天持續(xù)溫暖著整個網(wǎng)絡,也讓“熊貓血”“無償獻血”這些名詞,再度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那么,到底什么是熊貓血?熊貓血到底有多珍貴?獻血會影響健康嗎?
稀有血型(Rh陰性)常被大家稱為“熊貓血”,而稀有血型獻血者被稱為“熊貓俠”。
在中國,Rh陰性血型只占千分之三到四,這意味著一千個人里才能找出3個Rh陰性血的人來。因此,臨床上每當有Rh陰性血的病人需要搶救時,往往需要全城接力尋找相同血型的志愿者參加獻血。
去年4月,支援武漢歸來的護士袁文華接到一名產(chǎn)婦急需“熊貓血”的電話,便立即答應獻血;今年1月,一名13歲男孩在蘇州兒童醫(yī)院等待手術并急需“熊貓血”,南通“熊貓俠”志愿者看到求助信息后立馬跨江前往蘇州,最終由志愿者許云鑫獻出兩個治療量的血小板;今年7月,熊貓血公交司機張順風因堅持獻血十多年走紅網(wǎng)絡,至今,張師傅共獻血17次,累計獻血量6500ml.....正因這些“熱血熊貓俠”的挺身而出,挽救了一條又一條垂危的生命。
獻血是愛心奉獻的體現(xiàn),但很多人對此產(chǎn)生了不同觀點。一種認為獻血對身體有益,另一種認為獻血有害。那么,事實到底如何呢?
“獻血對人體內(nèi)總的血量影響很小。”北京市血液中心主任劉江說,世界衛(wèi)生組織認為,一個健康的成年人,獻血不超過自身總血量的13%,對身體沒有不良影響。人體內(nèi)的總血量大約是體重的7%到8%,一個50公斤體重的成年人,全身總的血量大約是3500到4000毫升。按照國家獻血的標準(200毫升或者400毫升),如果按照400毫升算,也就是10%,低于世界衛(wèi)生組織13%的安全獻血標準。
與此同時,由于獻血者存在一些個體差異,有些獻血者獻完血以后有短暫的頭暈或者乏力,都屬于正常的生理反應,很快就會恢復。因此,健康的成年人獻血不會影響健康。
實際上,自1998年獻血法頒布實施以來,我國無償獻血的人次數(shù)和采血量已實現(xiàn)連續(xù)20多年的增長。“十三五”期間,全國采血量、采血人次比“十二五”時期分別增長了17%和17.9%。世界衛(wèi)生組織發(fā)布的全球血液安全報告顯示,中國在無償獻血、血液安全和臨床用血等方面位居全球前列。
這些千千萬萬的無償獻血者,捐獻了可再生的血液,挽救了寶貴的生命,不僅為他人帶來了生的希望,也使得無數(shù)家庭重獲幸福與快樂。
受到廖振飛事跡的感染,也有網(wǎng)友紛紛曬出了自己無償獻血的經(jīng)歷↓↓↓
熱血涌動
是生命的接力
更是生命的曙光
致敬獻血者
他們讓熱血與溫情在寒冬繼續(xù)傳遞
資料來源:人民網(wǎng)、中國新聞網(wǎng)、光明網(wǎng)、江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