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云峰正在制作竹編。新華社記者 江漢 攝
先用柴刀砍去竹節(jié)突起,順著劈開的豁口,唰唰幾聲,數米長的毛竹被一破兩半。用柴刀繼續(xù)分割,原本整段的竹子便分成了數片。再用特制工具刮去表面青皮,轉眼間,碗口粗的毛竹就變成了一把纖細卻堅韌的竹篾。攥在手里一抖,竹篾蕩出海浪般的波紋,讓人嘖嘖稱奇。
這是抖音博主潘云峰短視頻《破竹》中的場景。如今,這則短視頻在該平臺上點贊量已高達219萬。有網友將他的視頻轉發(fā)到TikTok等海外平臺后,更收獲了上千萬播放量。評論區(qū),有人贊嘆竹編手藝“行云流水”“勢如破竹”;有人感慨竹編師傅“手上滿是老繭”;有人說視頻讓自己想起了兒時生活,勾起了遙遠的鄉(xiāng)愁;還有不少外國網友贊美竹編師傅“用最簡單的東西制作出了最神奇的工藝品”……這位衣著樸素的“竹編大叔”,緣何能火爆抖音?事情還要從30多年前說起。
潘云峰出生在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qū)的橫嶺村,1984年,14歲的他開始跟著舅舅學習竹編,又先后跟隨其他兩位師父學藝,4年后終于出師。然而,隨著日用品品類的日益豐富,竹編的市場越來越小。上世紀90年代中期,潘云峰無奈轉行,放棄自幼苦學的手藝,選擇外出打工謀生。
在四處漂泊的日子里,潘云峰當過油井井長,做過飯店員工,還干過電焊維修……令他心有不甘的是,自己的一身手藝沒有了用武之地,只能做些出力的簡單活計。
2019年,孩子上了大學,潘云峰也決定回老家臨安。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短視頻平臺上看到了一位做竹編的同行,這點燃了他重拾竹編手藝的熱情。
潘云峰說:“一開始我也不太懂,只是看到同行的‘關注’人數短短幾個月就漲到了一萬。心里覺得自己的手藝也不比別人差,何不也拍一些?”就這樣,潘云峰注冊了自己的抖音賬號,開始了直播生涯。
由于是從零開始,潘云峰最開始上傳的視頻總是一小段一小段的,鏡頭和配樂也十分混亂,網友評論說“看不懂”。在熱心網友建議下,他不斷鉆研,學習短視頻制作,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潘云峰說:“竹編的制作過程耗時長,拍攝起來不能一鏡到底,否則網友看起來會覺得枯燥。我的視頻時長短、節(jié)奏快,主要是通過調整鏡頭速度形成節(jié)奏感,以保證完播率和播放量。”視頻雖短,可構思和拍攝的過程卻和做竹編一樣匠心獨運。“我會提前想好要展示什么動作,選擇什么拍攝角度。拍攝時也盡量配合鏡頭,沒做好的動作會反復拍。”潘云峰告訴記者,一期視頻大概要拍兩三天,錄下六七十個素材,然后再花一天時間剪輯,根據流暢度進行微調和配樂。
為了讓自己的短視頻作品精益求精,潘云峰將山上的老屋辟為錄制視頻的專用場地,精心設計每一個鏡頭,仔細調整每一段視頻的速度……漸漸地,潘云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也收獲了關注。如今,他的抖音賬號“創(chuàng)手藝”已擁有515萬粉絲。
從制作傳統(tǒng)的竹傘、鍋刷,到富有新意的竹編嬰兒床、手機架、小茶幾,潘云峰的視頻越來越受歡迎,他和師兄合作的竹編直播帶貨生意也越來越紅火。這不僅提高了潘云峰個人的收入,還為身邊同行拓寬了竹編工藝品銷路。但在他看來,自己手藝人的身份永遠不會變。
2008年,竹編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潘云峰表示,與老師傅們相比,自己的手藝“很普通”,不過是“在外行面前看起來很厲害而已”,在內行面前只能算是“花拳繡腿”。他認為,自己距離真正的“大師”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盡管在國內外短視頻平臺上都有著為數眾多的粉絲,但對潘云峰來說,他更看重如何通過改良與創(chuàng)新,讓竹編這門老手藝在當代煥發(fā)新生機。潘云峰發(fā)現自己的粉絲喜歡看有創(chuàng)意的東西,他就有意識地去研究、學習新物件的造型設計,還會參考木頭、金屬等其他材質手工藝品的特點,用竹編進行模仿與再創(chuàng)作,設計出一件件兼具創(chuàng)意與實用性的工藝品。
“對現代人來說,竹編手藝在成本和實用性上已經‘過時’了,很多老手藝隨著老師傅們的去世也漸漸失傳,如今購買竹編家具的很多人其實是買個情懷。”潘云峰毫不諱言工業(yè)時代傳統(tǒng)竹編手藝的困境與局限。但他對未來有著美好的期待:“老手藝也能有創(chuàng)新,如今,在短視頻平臺上,越來越多人開始喜歡上竹編,讓竹編工藝品走入自己的生活。”在潘云峰看來,與其墨守成規(guī),不如主動出擊去創(chuàng)新,讓老手藝與現代審美情趣相結合。他相信,只要還有人喜愛,竹編這門老手藝就不會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