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您的位置:首頁 > 國內

靠著一把炒黃豆,他們開出一個北大荒!

2024-10-06 12:39:21 來源:央視新聞微信
大號 中號 小號

黑龍江省北部三江平原、黑龍江沿河平原以及嫩江流域的廣大荒蕪地區(qū),曾因氣候惡劣、人煙稀少,被人們叫作“北大荒”。而在今天,中國每9碗飯,就有1碗來自黑龍江,其中近三成來自北大荒。

從北大荒到“北大倉”,背后是無數人的奮斗與汗水。近日,總臺《吾家吾國》專訪原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局長劉文舉,聽他講述北大荒拓荒的故事。

01

零下40℃

他們開拓北大荒

1945年,為了解決糧食問題,支援全國解放戰(zhàn)爭,黨中央發(fā)出了“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號召,一批又一批以軍人為主體的拓荒者,從戰(zhàn)場走向荒原,拉開了開拓北大荒的序幕。

1956年春天,剛畢業(yè)的劉文舉被分配到九三榮軍農場擔任見習技術員。雖然說是見習,但劉文舉不僅要管農業(yè)技術,還得兼顧養(yǎng)蜂、水利、林業(yè)等。

當時,九三榮軍農場以種小麥為主,隨著糧食需求逐年增加,地塊面積和小麥產量都有些跟不上。為了開墾荒地,劉文舉和5位同事冒著零下40℃的嚴寒進山了。

兜里揣一把炒黃豆,餓了就吃一點充饑,渴了便趴在地上吃雪,“手和腳凍得像貓咬得似的,疼啊!”在這樣的條件下,他們用7天時間測量出了1000多公頃荒地。

之后,劉文舉和50多個生產隊員,開著6臺拖拉機和12臺五鏵犁,奔向了荒原,他們要改變這里,建立起一個適合農業(yè)發(fā)展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8年時間,北大荒快速發(fā)展。到了1966年,這里建成了93個國營農場、牧場和漁場,耕地面積達到了1370萬畝,實現糧豆總產量29億斤,盈利超過1000萬元。

02

他發(fā)明的“小木梳”

守住了東北黑土地

1968年夏天,黨中央決定組建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執(zhí)行屯墾戍邊任務。那時,劉文舉也從一名技術員成長為了連隊指導員。

每年春天播種的時候,九三榮軍農場都會遇上大大小小的風災,劉文舉意識到,可以用植樹造林的方法抵擋風災。

此后,劉文舉開始在九三榮軍農場推行林網化,在楊樹林底下栽植灌木,使得林帶形成封閉,密不透風。同時,根據風的特性,每間隔三五行便樹立一個林帶,“就像木梳一樣,一點點將風力衰減。”

 

到1976年,九三榮軍農場因為有了林網化的舉措,有效地解決了風災的問題,保障了春播的順利進行。也就是這一年,黑龍江省國營農場總局成立,劉文舉升任副局長,前往東部墾區(qū),開啟了他在北大荒的第二個20年。

為了能夠讓北大荒水、路、荒、林協(xié)調發(fā)展,劉文舉把西部林網化的經驗復制到了東部墾區(qū)。

劉文舉算過一筆賬,按每棵樹行距一米算,他們種下的樹可以圍地球12圈。“如果沒有這個林網,黑土地現在已經不存在了,全都沙漠化了。”

03

帶種田高手推廣新技術

雖然生態(tài)系統(tǒng)完善了,但東西部墾區(qū)的實際情況也不一樣。以三江平原為首的東部墾區(qū),地勢平坦,遇到下雨,水排不掉也滲不下去,水澇成了必須解決的問題。

劉文舉首先想到的是順應環(huán)境改種水稻,但種植水稻的技術問題沒有解決,水利工程也沒有完備。就在發(fā)愁時,他偶然注意到方正縣道路兩側的水稻極為茁壯。由此,劉文舉發(fā)現了一種特殊的栽培方式——旱育稀植技術。

顧名思義,就是先在苗床上培育水稻秧苗,再把它插到田里,這樣既能節(jié)省投入,也能增產增收。

然而,這樣的種植技術并不被大家理解,因為在此之前,水稻種植所采用的都是直播技術。劉文舉東奔西走,聚集了20位種田高手,在地勢低洼、水坑遍布的查哈陽打造了一塊樣板田。一個月后,當他再次來到這里,發(fā)現秧苗長勢良好。

1984年,劉文舉開始推廣旱育稀植技術,直到1996年他退休,12年間,水稻種植面積從27萬畝增長到了514萬畝,畝產達到了952.7斤。

如今的北大荒,已然變成了數字化的“北大倉”,從育秧開始全流程數字化、信息化,更加科學地進行耕作。

北大荒113個農場,用了48年的時間,糧食生產能力達到100億斤;又用了10年的時間,達到了200億斤;又用了6年的時間,突破到了400億斤,足夠供養(yǎng)1.6億人全年的口糧。

劉文舉和無數北大荒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艱苦奮斗、創(chuàng)新發(fā)展、無私奉獻、崇高品格和科學探索的北大荒精神。

責任編輯:邱小宸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閉
免费无码国产在线观看12,69久久夜色精品国产,337p日本欧洲中国大胆精品,精品成年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