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9日,何楚涵在一檔節(jié)目中講國學。
“有許多我們一直糾結的事情,
古人幾千年前就講得清清楚楚。”
“李白的酒量有多少?”“蘇東坡的偶像是誰?”“白居易是個吃貨”……自從何楚涵將這些傳統(tǒng)文化“冷知識”發(fā)布在自媒體平臺后,憑借著深入淺出的講解,短短一年,全網粉絲數量迅速達到800萬。
2022年,何楚涵博士畢業(yè)后,進入河北大學任教。如今,她的課堂已經座無虛席。過去的一年,她除了俘獲一大波粉絲,還有了“最會講故事的女博士”這一稱號。
在何楚涵看來,自己與國學“有緣”。比如,她愛穿帶盤扣的衣服、愛寫書法、愛讀古詩詞……如今,她還愛講國學課。“因為通過課堂可以讓更多人與國學結緣,也將我從國學當中獲得的能量傳遞給更多人。”
童年的大書架
何楚涵與國學的故事要從“讀書”這個愛好講起。
在粉絲們眼中,何楚涵是個典型的東方美人:長著一雙杏眼、一對彎眉,留著一頭烏黑秀麗的長發(fā),常常穿著一身淡色旗袍,身上有著濃濃的“書卷氣”。而在采訪中,環(huán)球人物記者感受到,何楚涵身上的這種“書卷氣”并不單單是來自于她古典的長相和知性的穿搭,而是讀萬卷書后自然形成的一種氣質。
·穿漢服的何楚涵。
何楚涵讀的第一本書是《聊齋》。
她清楚地記得,8歲那年,父親突然買了一個3層大書架回家,“還買了許多中外名著擺在上面,把書架全部填滿了”。印象中,父親并沒有嚴格要求她看書架上的書,但這些書對時常感覺百無聊賴的她有著極大的吸引力。
何楚涵出生于1990年,她的童年時代是一個電腦、手機還并不普及的年代。因此,對小時候的她來說,讀課外書是“可以解悶兒的”。
盡管已經過去了20多年,何楚涵回憶起第一次讀《聊齋》時的感受,語氣中還都是興奮:“我還記得我看的第一個故事是寧采臣與聶小倩的故事,他們一個是文弱的書生,一個是美麗的‘狐仙’,光是人物設定就很有意思!”
起初,何楚涵還只是被人設吸引,讀著讀著就“不光是被他們之間的愛情故事所打動,還對書里提到的書生、古寺、劍客等感到好奇”。從此,她像是打開了新世界一般愛上了讀書,“一發(fā)不可收拾,把那一整個書架的書全部看完了”。
后來,她常常在語文課堂上遇到書里的主角們。比如,張生與崔鶯鶯、迅哥兒與閏土,還有賈寶玉與林黛玉……“所以我的語文成績比較好,因為我從書里學到了很多知識。比如,考試的時候我發(fā)現,咦?這個故事我剛好看過!咦?這個常識我剛好知道!”
只是,對那時的何楚涵來說,這些知識雖然存在于腦海中,卻只有在考試的時候能夠派上用場,帶給她的益處也僅僅是“別人考前還需要準備,我好像會更游刃有余一點”。
“解憂妙藥”
雖然在生活中用到這些國學知識的機會不多,但高中時期的何楚涵依然保持著讀書的愛好。“中國歷代的小說、雜文、傳記,我都愛看,還養(yǎng)成了朗讀詩詞的習慣。”何楚涵說。
·2023年9月3日,何楚涵在社交平臺講國學公開課。
一天,她讀到了許多蘇東坡寫給陶淵明的“和陶詩”。這讓已經讀過“萬卷書”的她很不理解,“蘇東坡在北宋稱得上是‘流量明星’,為什么那么喜歡名氣不如自己的陶淵明?”
17歲那年,何楚涵對這個問題有了自己的答案。那時,她讀高三,面臨著即將到來的高考,第一次思考自己的未來。“傍晚的時候,晚自習還沒開始,我站在教學樓上往下看,前面有一條河,我看著那個河水往下流,一直流。”
看著面前那條靜靜奔流的河,何楚涵頓時生出一種歲月蒼茫之感,心頭積壓已久的“考試能不能考好?”“考不好怎么辦?”“要不要復讀?”等壓力都冒出來了,“那一瞬間,我突然就讀懂了蘇東坡”。
何楚涵突然明白,蘇東坡除了欽佩陶淵明的詩才,更加欽佩的是陶淵明灑脫的性情。蘇東坡曾評價陶淵明:“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饑則叩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延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
“陶淵明說‘辭職’,一下子就‘辭職’了,不論是做官還是歸隱,陶淵明都‘拿得起放得下’,蘇東坡就做不到。”何楚涵說。
那一刻,何楚涵讀過的詩詞化為了“解憂妙藥”,“這讓我聯想到自己的憂慮,我總會想考上哪所大學我會得到什么,沒考上我又會失去什么。但考試只是人生中一個小的節(jié)點,更重要的其實是怎么去過好這一生。我就和我自己說心態(tài)平和一點,不要再患得患失了,隨緣吧!”
也是從那時起,何楚涵第一次感受到這些國學知識當中蘊含的智慧,“有許多我們一直糾結的事情,古人幾千年前就講得清清楚楚。”何楚涵對環(huán)球人物記者說。
百萬網友“追更”
2022年,何楚涵站上河北大學的講臺,執(zhí)教藝術導論一課。這門課上,老師可以根據課綱自由選擇想要講的內容,她幾乎沒有經過太多思考,就決定在課堂上講國學。
在何楚涵看來,了解古詩詞是入門國學的好辦法。“很多人不知道,其實古人也是很有性格的。他們也有朋友、有崇拜的偶像,但他們沒辦法發(fā)‘朋友圈’,就把自己的感受通過詩詞表達出來。”何楚涵說。正因為如此,學習古詩詞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學習和工作。而這也正是讓學生們感受國學魅力的關鍵點。
·何楚涵在給學生們上課。
但是,何楚涵也有顧慮。比如,“課堂上講這些內容,學生們會不會喜歡呢?”于是,2023年1月開始,她將備課內容錄制成短視頻發(fā)布在自己的社交平臺上,先接受網友的檢驗。
視頻中,何楚涵坐在家里的沙發(fā)上,講著“陸游與唐婉的一見鐘情與悲劇結尾”,講著蘇東坡“一路被貶一路吃”的故事。
這些視頻反響不錯,“我有一天晚上睡覺前才只有900個粉絲,一覺醒來就漲到1萬多了”。還有網友在她的評論區(qū)留言:“我決定開始追更了。”在何楚涵看來,這些代表著,“內容算是過關了”。
·何楚涵發(fā)布的部分作品截圖。
而在課堂上,講課的效果可不止是“過關”。她從古代的杜甫、李白講到近代的梁啟超、徐志摩,從愛情故事講到歷史名案,還將國學中的“解憂妙藥”講給學生們聽:用陸游的“一杯愁緒,幾年離索”告訴學生們遺憾是人生常有之事,用李清照的“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告訴學生們要無懼無畏。
臺下的同學們常常聽得入了迷。還有學生給她發(fā)私信,說自己“挖到一位寶藏老師”。
就這樣,一個學期過去,何楚涵察覺出一些令她欣喜的變化,比如,“剛開始很多學生都喜歡坐后面,現在他們會在前排落座,可以容納100多人的教室坐得滿滿當當的”。
不知從哪一天開始,何楚涵發(fā)現,有一些同學還會戴著簪子、穿著漢服來上課??吹竭@些變化,她覺得很欣慰,“這些都在告訴我,我的學生們也愛上了國學”。
·何楚涵的國學課上,學生們坐得滿滿當當。
一天,何楚涵收到這樣一條評論:“何老師,您講得真好,跟著您學國學知識,圓了我的大學夢!”
從那時起,何楚涵像在課堂上一樣,稱呼自己的粉絲為“同學們”。在她看來,“學習國學是沒有壁壘的,我想把國學知識從校園里面?zhèn)鞑コ鋈ィ蚱扑麄冃闹心堑绹鷫?rdquo;。
如今,何楚涵每周都會往返于學校和位于北京的家,兼顧備課與短視頻錄制。忙碌之余,她覺得很開心,因為“我想把國學中蘊含的智慧講給更多人聽”。
監(jiān) 制: 張建魁
主 編: 許陳靜
編 審: 蘇 睿
(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加微信“HQRW2H”了解細則。歡迎大家投稿和提供新聞線索,可發(fā)至郵箱tougao@hqrw.com.cn。)
原創(chuàng)精選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