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學生你好,今天你的博導給你表演一個負重15公斤引體向上……”近日,哈工大深圳校區(qū)副教授楊雪梅的視頻在網(wǎng)絡走紅。視頻里的她喜歡在健身房舉鐵,秀肌肉之余,還不忘在視頻里插播一則“招生廣告”。
這個招生廣告由于過于非主流,所以吸引了輿論極大的興趣。這位學者其實是在展示一些和學術無關的內容:健身、舉鐵、身材好。相信這些不會成為學生選擇的最重要的學術標準,但同樣是有意義的——她在試圖吸引符合另一種學術敘事的學生。
這種學術敘事,人們能隱約感覺到和一種傳統(tǒng)的學術崇拜不同——學術沒有什么神圣,不需要被抬到無以復加的高度,也不需要占領全部的生活。它是一個人的一部分,它可以在心態(tài)松弛的同時去實現(xiàn),它不影響擼鐵,也不需要一個人為之“犧牲”太多。
這位老師的學術業(yè)績也在支持這一點。她是博士生導師,國家級青年人才入選者,鵬城優(yōu)才,深圳市高層次人才。這些都說明,她“分心”健身,完全沒有問題,學術只是占據(jù)八小時的工作罷了,而且也能做得很好。
客觀來說,楊雪梅這樣的招生啟事之所以能走紅,也說明這樣的現(xiàn)象還不多。人們習慣的學術敘事,是刻板的、簡約的、沒有個性表達的,它只需要一個列出成果的表格,具體的人也是這個話語體系里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罷了。
而仔細想想,人們更加習慣的“學術訓練”,幾乎都是這種模式。這讓人想到了前不久的一個新聞,河北一高中允許女生留長發(fā),學生鼓掌歡呼。這大概就是很多人理解的教育,將教育人為抬到無以復加的高度,并擠壓所有的生活樂趣,這是努力,這是苦讀,這是“梅花香自苦寒來”,這才是人生的希望。
當然,博士和中小學的教育階段還不同,“學術”內涵肯定不一樣。不過這多少讓人好奇,一位成長在“讀書做題壓倒一切”環(huán)境里的學生,有朝一日TA能不能欣賞“本博導給你表演一個引體向上”的趣味,TA能不能與之共鳴?
這兩天,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林小英也在網(wǎng)上引起了不小的關注。她在一檔訪談節(jié)目里大談對教育的看法,包括無效“內卷”、唯分數(shù)論,評價體系單一,學生的時間和空間被填滿、沒有時間探索自我等等,引發(fā)了眾多的討論。
這就是另一種學術敘事,學術很嚴肅、很宏大、價值很崇高,容不得一絲放松。其實也有很多人在自覺地維護這樣一種話語,林小英的訪談視頻其實也有不小的爭議,很多人說“站著說話不腰疼”“這才是適合普通人的教育”云云。
當然,對于理念的不同,有的時候也很難簡單說清哪種是對的,但像楊雪梅這樣的學者,至少在展示另一種可能,人可以松弛一些,去保持自我,而不必符合所謂標準,去刪削個性。
而且不止楊雪梅,西北工業(yè)大學博導邵典曾發(fā)布一個《不正經(jīng)招生指南》,說自己的優(yōu)勢是“長相:比較可愛,圓臉,顯小,大致可以參考院系里給我拍的形象照”;南開大學胡金牛教授的主頁介紹里,介紹自己的研究經(jīng)歷,“主要是當時找不到工作”,發(fā)表期刊是“被定義為水刊”,教學課程是“常因為選課人少停課”;等等。
其實這些不夠“正經(jīng)”的教授風格,從學術本身來說并沒有太大的意義,學者的成績顯然不在于這些;但對于教育來說,卻有著特別的意義,他們戳破了人們對學術不切實際、人為拔高的濾鏡,去讓人們能更真誠地尋找自己。
推薦閱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wǎng)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