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23歲的彝族女大學生阿支成了村寨里的“異類”。
在她跨越1600公里,從武漢回到四川大涼山里的第二天,村里老人見到她身上的五分褲,指指點點:“你穿的啥?”“是家里買不起褲子嗎?”
村里人不理解,為什么城里回來的阿支穿著半截長褲,也不理解這個姑娘為何有著和他們完全不同的穿著。
那一刻,阿支終于意識到,無論是內在思想還是外在裝束,她都不再屬于這里了。
“那一刻,我知道,我終于走出大山了。”
“我不想和她們一樣”
阿支出生于四川大涼山昭覺縣的彝族村落。
四川共有200多個縣區(qū),擁有33萬人的昭覺縣經濟排在最后幾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昭覺縣大部分村子的真實寫照。直到2020年,昭覺縣才裝上了第一個紅綠燈。
阿支還在家上學那些年,因為貧困,涼山農村里大部分女孩沒有條件完成義務教育,提早輟學、找個好人家嫁了,再跟隨夫家一起進城務工,是絕大部分大涼山女孩子的選擇。
阿支不想成為其中一員。
阿支的家庭條件在當?shù)囟寂诺箶?shù)。父親在她小學五年級時因吸毒去世,阿支和四個兄弟姐妹的生活開支全由在廣州打工的母親承擔,即便如此,她依然不想輟學。
“如果不讀書,我只能和其他女孩一樣過著不屬于自己的人生。”阿支說道。
為了盡可能減少學費支出,小學三年級時,阿支退學重新跟著妹妹從一年級開始讀——妹妹所在的愛心班由社會針對涼山捐贈,沒有學雜費。“雖然(課程)內容我學過,但沒關系,這里不花錢,我就不會失學了。”
和阿支一樣,如今22歲的慧慧也是個彝族女孩。
她出生于云南省紅河州元陽縣農村,雖和阿支所在的大涼山相隔數(shù)千公里,但務農同樣是這里大部分家庭主要收入來源,加上教育意識和資源薄弱,有機會接受教育的女孩少之又少。
如果按部就班,慧慧也將提早輟學、結婚生子,“但是我知道,那不是我要的生活”。
慧慧想要的,是走出落后的村寨,在不漏雨的屋子里開燈看書;是有一份體面的工作而不是進廠重復命運,還能讓父母丟下從祖輩手中接過的鋤頭,結束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
“總之,就是和現(xiàn)在不一樣。”
慧慧所夢想的生活,也是土家族雙胞胎女孩蕊蕊和莉莉的目標。
“00后”蕊蕊出生于湖北省恩施州巴東縣的農村。巴東位于三峽庫區(qū)中心地帶巫峽口上,山路崎嶇多,境內四渡河特塔頂與峽谷谷底高差達650米,是目前世界第一高橋,最近的動車站則在縣城80公里外。
而蕊蕊的老家在更偏遠的山腰村落里,驅車去縣城得半個小時以上,沿路都是垂直的絕壁。交通不便、缺乏就業(yè)機會,蕊蕊一家僅靠著父親在外做小工過活。
從記事開始,蕊蕊就渴望征服家門口的大山,像花木蘭一樣,"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去山那邊更廣闊的世界尋找自己的戰(zhàn)場,建立功名。
大山困不住花木蘭,也困不住深山里心懷熱烈的女孩們。
“再苦,也沒生活苦”
對大山里的女孩子來說,若不想通過打工走出大山,剩下的只有讀書這條路了。
但在大山里要堅持讀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讀著讀著,身邊的同學就越來越少了”。
慧慧本在村里小學就讀,但這所小學沒有設六年級,慧慧不得不走一個多小時去鎮(zhèn)里的小學繼續(xù)讀書。因為山路漫長,路途艱辛,她的很多同學學歷就此停在五年級。
慧慧進了鄉(xiāng)鎮(zhèn)小學,但由于之前上的是彝族課本,鎮(zhèn)里的學校說的卻是漢語,她不得不僵硬著舌頭,重新從一年級的漢語拼音開始學起。
鄉(xiāng)村和城市的教學資源、教育質量本就有不小差距,即便有機會繼續(xù)接受教育,這些女孩也不一定跟得上。
中考后,阿支進入昭覺中學,該學校正是文章《這塊屏幕可能會改變命運》里提到的,通過直播和成都七中共享教育的248所貧困地區(qū)中學之一。
在第一節(jié)課上,老師就告訴阿支:“不要想別的,你們努力趕上成都七中的平均分就好。”無形的差異,橫梗在阿支和網線那端成都七中學生之中。
“不得不承認,鄉(xiāng)村的教育差的太遠。”蕊蕊中考發(fā)揮失常,去了一所普通高中,該校每年高考能上本科的人不超過20個。
因為缺少教育資源、師資,學校甚至沒資格參與全省重點高中聯(lián)考。“試卷都是老師偷拍來的,老師也不知道解法”,蕊蕊只能對著晦澀的題目,在宿舍熄燈后拿著手電筒一遍遍演算。
盡管生活條件惡劣,求學條件艱苦,女孩子們還是堅持讀書。
“讀書再苦,能比帶孩子苦?”慧慧說道。
從8歲開始,慧慧就知道“長姐如母”的含義。父母下地做農活時,慧慧要踮著腳尖、夠著灶臺給妹妹做飯,還要給妹妹換洗衣服、哄睡,稚嫩的雙手布滿老繭。
阿支則說,“讀書再苦,能比生活苦?”
阿支是家里的頂梁柱,每個月她都要對著媽媽寄回來的生活費精打細算,一項項開支算下來,阿支眼眶都紅了,“錢怎么這么不經用?”
相比之下,讀書,是最不苦的了。星光不問趕路人,歲月不負有心人。最終,三個女孩子熬過了讀書的苦。
蕊蕊以學校第一的成績考入了中南政法大學,阿支如愿來到了自己心儀的城市武漢,進入了中南民族大學,慧慧則考入了大理大學臨床醫(yī)學專業(yè)。
“原來世界可以有這么多種色彩”
盡管她們各自嘗過生活的不幸,幸運卻也同時降臨到她們身上。
比如蕊蕊所在的巴東縣,毗鄰神農架,當?shù)亟煌浜?,人們因出行困難過著樸素的生活。
在國家的大力發(fā)展下,巴東縣不僅結束了“不與中原通人煙”的歷史,境內還將在今年迎來第二座動車站。
阿支則因就讀公益人士捐助的愛心班,有幸參與夏令營去過一次三亞。
當阿支第一次看見藍色的大海,她驚訝極了:“原來世界可以有這么多種色彩,人生也可以存在各種可能。”
2018年,蕊蕊姐妹都考上了大學,可兩張錄取通知書不僅意味著雙份學費,還有路費、生活費……蕊蕊輾轉反側,不知如何是好。
也是那一年,響應國家攻堅脫貧的號召,中國婦女發(fā)展基金會、支付寶公益等一拍即合,計劃為貧困地區(qū)鄉(xiāng)村女性設計一個幫扶方案,“加油木蘭——關注貧困女性保障”(以下簡稱“加油木蘭”)項目應運而生。
該計劃借助了互聯(lián)網保險的模式,通過為貧困地區(qū)(原)建檔立卡女性提供一份免費的公益保險,同時結合國家的醫(yī)療、教育保障,減少因貧輟學、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發(fā)生率。
按著班主任的指導,蕊蕊姐妹在支付寶平臺上提交了大學錄取通知書,第二天就收到了“加油木蘭”項目的理賠款,每人5000元錢。加上申請的助學貸款,讀書問題圓滿解決。
她終于有機會走出大山來到武漢,并在這個6月,順利成為了一名銀行職員。
這筆理賠款也解決了慧慧的心頭大事。沖著免學費、免住宿費,高三時,慧慧選了定向培養(yǎng)。5000元的“加油木蘭”理賠,基本上幫她解決了她大學一年的生活費。
慧慧的夢想,也已經從走出大山變成回到大山——她想成為縣醫(yī)院的醫(yī)生,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醫(yī)療落后的老家。
如今,23歲的阿支正在讀大一。因為年齡偏大,她對未來有些焦慮,總是反復擔心“求職時候會不會被歧視”。
但她永遠記得自己高中時候申請到那筆錢時候的感受:“雖然錢不多,但只有我知道,未來不管多難,總有人在關心我,給我力量。”
3個“木蘭女孩”,終于等到了自己的凱旋時刻。
【后記】
作為“加油木蘭”項目的“80后”產品經理,陌可在采訪中表示:“我可能是全保險行業(yè)最希望賠付的人。”
“賠付得越多,說明越多的女孩子有希望繼續(xù)讀書。”
因為曾經和慧慧、蕊蕊等人的經歷相似,陌可太了解農村留守女童的遭遇。女兒出生后,她更是帶著母親的視角看待這一群農村女孩:“無論是哪個女孩,我都希望她們在未來的人生里有更多的選擇權,而不是被迫去接受別人的選擇。”
帶著這樣的初心,在設計“加油木蘭”項目時,僅賠付標準,陌可和團隊就進行了無數(shù)晝夜的討論,各種細節(jié)被密密麻麻地列在會議室里的小黑板上。
“決定人一生的節(jié)點,教育、健康是最重要的兩個。”陌可說道。因此,在整個“加油木蘭”里,她們特意強調了“讀書賠付"和“大病賠付”。
近4年來,這項由中國婦女發(fā)展基金會、支付寶公益等聯(lián)合發(fā)起的女性公益保險項目,利用互聯(lián)網保險的杠桿效應和技術能力,已覆蓋14省、41個縣,累計為困難女性送出超308萬份公益保險。
和蕊蕊姐妹一樣,這個6月,第一批獲得教育補助金進入大學的“加油木蘭”女孩們也已走出校園,奔赴不同的城市和崗位。
她們中有人成為了老師、律師,有人考上了公務員、也有人成為了辦公室的白領。
“無論她們未來選擇的道路是什么,我們都感到欣慰,”陌可表示,“因為她們已經有能力自己為自己的人生做出選擇,這就是最棒的事了。”
(應當事人要求,文中阿支、蕊蕊、慧慧、莉莉均為化名)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編號:京ICP備20230304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