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如信使,一到三月,天南地北的柳就有了綠意。有意思的是,在古代詩文中,“楊柳”往往不是分指楊樹和柳樹,而是指代垂柳。因此,“垂柳岸曉風(fēng)殘月”就變成了“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拂堤長柳醉春煙”也變成了“拂堤楊柳醉春煙”,這樣仿佛更富有詩意。
碧玉妝成一樹高
提起詠柳詩,讀過唐詩的人幾乎都會想起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賀知章生于唐高宗時期,歷仕高宗、武周、睿宗、玄宗朝,雖然仕途起起伏伏,宦海驚險莫測,但直到86歲還鄉(xiāng)前還擔(dān)任著太子賓客。當(dāng)他辭朝歸鄉(xiāng)時,唐玄宗隆重地攜朝中群臣餞別贈詩,極盡禮遇。
賀知章堪稱大唐廟堂的一株“常青樹”,他筆下的柳樹可謂氣象高華、春意盎然。詩中的碧玉一詞,可以指代實物,也可泛指美好的事物或者精致高貴的男性與女性,尤其從南朝以來,往往指代青春美麗的女子。所以,首句就將柳樹人格化了。第二句把柳枝比作綠絲絳,也是意味深長。綠絲絳非貧寒人家所有,何況萬條,可見詩句暗含的高華氣象。后兩句故意設(shè)問作答,既描寫柳葉之細長,又交待了和煦的春風(fēng)才是裁剪出柳葉、催生出柳條、妝扮出柳樹的“幕后英雄”。
賞柳、寫柳、畫柳是古代文人久盛不衰的傳統(tǒng),因自己種柳又寫柳而青史留名的也不少,如柳宗元在柳州、歐陽修在揚州、白居易和蘇軾先后在杭州。柳宗元曾被貶謫為柳州刺史,柳州的柳樹本來很少,可柳宗元偏偏姓柳,此地怎能無柳呢!于是,柳宗元帶領(lǐng)柳州百姓在柳江邊、城內(nèi)外遍植柳樹,并寫下《種柳戲題》: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談笑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陰當(dāng)覆地,聳干會參天。好作思人樹,慚無惠化傳。
《種柳戲題》
唐·柳宗元
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
談笑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陰當(dāng)覆地,聳干會參天。
好作思人樹,慚無惠化傳。
柳宗元戲言道:我這個姓柳的柳州刺史,在柳江邊種柳樹。多年之后,大家在高聳參天的柳樹下談笑風(fēng)生時,今天的種柳早已成往事。柳州的百姓看到柳樹也許會思念我,但我慚愧沒能為他們作出什么貢獻。
柳宗元這是謙虛的說法。其實,他在柳州推行了大量德政:大面積植柳是保護柳江堤岸生態(tài)的良方,也為百姓帶來了春夏的綠蔭和秋冬的柴火;親率官吏推廣種植柑橘,增加了各家各戶的收入;為百姓打井,解決了飲水困難;還有解放奴婢、重修文廟、興辦學(xué)堂……柳州的百姓在享受綠柳庇護、甜水滋潤的同時,也接受了文化的庇蔭和精神的滋養(yǎng)。
正是有了一代代如柳宗元這樣心懷蒼生的士大夫“前人栽樹”,才有更多的“后人乘涼”。當(dāng)散學(xué)歸來的孩童在楊柳醉春煙的日子里開心戲耍,清朝的詩人高鼎不由寫下了又一首詠柳名詩: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xué)歸來早,忙趁東風(fēng)放紙鳶。
《村居》
清·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
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xué)歸來早,
忙趁東風(fēng)放紙鳶。
未若柳絮因風(fēng)起
寫柳絮可比寫柳樹、柳枝、柳葉更具挑戰(zhàn)性,以柳絮比擬其他物象,更是需要精巧構(gòu)思。因此,中國歷史上就產(chǎn)生了“詠絮才”的典故。
王謝家族是東晉時期的貴族。謝家門庭鼎盛,長子謝弈任吏部尚書、安西將軍;次子謝據(jù)任東陽太守;三子謝安擔(dān)任過宰相,指揮淝水之戰(zhàn),大破北方前秦苻堅的軍隊,東山再起、風(fēng)聲鶴唳、草木皆兵等成語都與謝安有關(guān)。
一日冬雪,謝家飲宴雅集,在座的有謝安及其諸多子侄。其中,侄兒謝朗是謝據(jù)的兒子,侄女謝道韞是謝弈的女兒。謝道韞蘭心蕙質(zhì),嫁給王凝之為妻,王凝之則是大書法家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家學(xué)深厚,工于隸書和草書,又擅作詩文,曾參加過蘭亭盛事,謝道韞才情也不輸丈夫,在這次家宴中表現(xiàn)出眾。
謝安看到雪花飄舞的景象,以詩提問——白雪紛紛何所似?眾子侄紛紛運思擬句,謝朗率先應(yīng)對“空中撒鹽差可擬”,獲得眾人稱許;謝道韞則隨口道“未若柳絮因風(fēng)起”,話音剛落,謝安拍案稱絕,認為侄女的詩句既以柳絮比擬了雪花的形狀,又借風(fēng)起渲染了雪舞的動態(tài),更為寒冬增添了一份春天的氣息。雖然謝道韞詠絮意在詠雪,但也的確道出了飄舞的雪花與柳絮之間的共同特性,這句詠雪詩也被默認為詠絮詩。此后,“詠絮之才”成了評價女性詩才橫溢、詩藝高超的專用詞。
《紅樓夢》就寫了一場精彩的群芳詠絮。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詞》中,暮春之際,柳花飄舞,大觀園里起社填詞詠柳絮,黛玉、寶釵以及湘云、寶琴各作一首,探春與寶玉合作一首。其中,黛玉作《唐多令》:
粉墮百花洲,香殘燕子樓。一團團逐隊成球。飄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說風(fēng)流。
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嘆今生誰拾誰收!嫁與東風(fēng)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
寶釵作《臨江仙》:
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fēng)卷得均勻。蜂圍蝶陣亂紛紛,幾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
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fēng)頻借力,送我上青云。
黛玉詠絮,以粉墮、香殘的典故慨嘆飄泊之人命薄可憐,草木本無情的柳絮竟也在美麗的春光韶華中白了頭,不知今生誰拾誰收。寶釵詠絮,寫出了蜂圍蝶陣紛紛舞的蓬勃生氣、任他隨聚隨分的灑脫曠達,留下了積極樂觀競進向上的自我寫照。如果說謝道韞詠絮,是在客觀生動地摹其形,那么黛玉、寶釵詠絮,就是投射了主觀情感而傳其神。
引得春風(fēng)度玉關(guān)
柳與留諧音,垂柳的依依風(fēng)姿與離別的依依不舍相類,煙柳的朦朧與別情的纏綿近似,所以,古人往往以折柳贈別眼前人,也以折柳寄遠表達種種相思。劉禹錫說: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李商隱說:為報行人休盡折,半留相送半迎歸。秦觀說: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無名氏說: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折柳引發(fā)的吟唱,有一部分被吸納到源遠流長的樂府《折楊柳》曲中,而后又被詩人們寫進了詩歌中。比如,李白的“此夜曲中聞?wù)哿?,何人不起故園情”,王翰的“夜聽胡笳折楊柳,教人意氣憶長安”,王之渙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厥幵谶@些詩句字里行間的,正是《折楊柳》曲。
從賀知章的《詠柳》到王之渙的《涼州詞》,一正一反,暗含著同樣的線索——楊柳與春風(fēng)的關(guān)聯(lián)。按照《涼州詞》的表達,出了玉門關(guān),一路沙磧、戈壁,見不到楊柳,也就沒有了浩蕩的春風(fēng),更失去了朝廷的關(guān)懷。
但總有人想試著改變,比如左宗棠。清代同治、光緒年間,為收復(fù)動蕩的新疆并維護其長治久安,左宗棠從陜西、甘肅到新疆天山南北,金戈鐵馬,平境安民。同時,他又命令將士在沿途大道邊種了上百萬株柳樹、榆樹,形成數(shù)千里綠蔭夾道的綠色走廊。西北軍民稱之為“左公柳”。后來,由左宗棠幕僚而官至陜甘總督的楊昌濬,在西行途中見此壯觀情景,感慨萬端,寫下《恭誦左公西行甘棠》,盛贊左宗棠的豐功偉績:上相籌邊未肯還,湖湘子弟遍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fēng)度玉關(guān)。這功績何止是收復(fù)了新疆,更是以“左公柳”防風(fēng)固沙、庇蔭軍民,把春風(fēng)從玉門關(guān)引到了天山南北。
如今,新疆哈密是全國“左公柳”保存數(shù)量最多、保存情況最完好的城市,當(dāng)?shù)匦藿俗蠊幕?,照壁上刻錄的正是這首詠柳詩。(作者單位:海南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
賀知章,詠柳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