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二姐資料圖。圖/社交平臺賬號“沂蒙二姐”視頻截圖
“AI不了解我的生活,寫不了土味詩歌?!睋綎|衛(wèi)視報道,日前,新近火起來的70后田間詩人沂蒙二姐公開回應了AI幫寫的質疑。
在采訪中,沂蒙二姐稱,她對這些質疑沒有感到生氣,她說在大眾的認知里,平凡人、特別是在農田里的農家大娘,到了這個年紀好像就是牢騷滿腹的樣子,就該被定格在那里。在她看來,和她一樣的普通農家婦女很多人都有夢想,有對生活的期待,鼓勵大家勇敢曬自己。
沂蒙二姐原名呂玉霞,是山東省臨沂市的一位普通果農。在她的筆下,田野的春是“年輪循環(huán)的波紋,大地睡醒的動人”,藤蔓下的瓜是“日月輪回的星辰,晨起暮落的成果”,而對人生庸常的不甘,則是“想與天斗,爭光陰半寸;想與命斗,不甘心隨波逐流”……她用夾雜著鄉(xiāng)土口音的話語,向人們講述著她的“土味詩歌”,贏得了網友喜歡。
無論是她的詩歌,抑或是她的視頻文案,都顯示出了相當的文學功底。這給她帶來了巨大的關注,也帶來了相關質疑,甚至有人質疑她的詩歌是AI幫寫的。由此,才有了沂蒙二姐的這番回應,也有媒體揭開了她的日常真實生活。
比如,沂蒙二姐一直喜歡語文,喜歡文學,哪怕后來在車間工作,她也不忘在機器上抄寫唐詩宋詞和《紅樓夢》中的經典語句。所以,她在“獨立視頻創(chuàng)作”中展現出詩意也并不奇怪,這不過是她日常生活的積累,在鏡頭前的投射。
沂蒙二姐既是為自己辯白,也是為一個群體正名。正如她所說的,自己身后是無數“優(yōu)秀的媽媽們”,她只是替她們說出來。沂蒙二姐的價值,或許并不在于證明“農婦能寫詩”,而是喊出了“農民隊伍里很多人都有夢想”。
如果習慣模式化地看待一個群體,她們是農民,是田間婦女,似乎就鮮有豐富細致的精神生活。但“沂蒙二姐”們的出現,恰恰打破了一種偏見——田間地頭里,有春華秋實,也有詩情畫意;有面朝黃土,也有瞻望遠方。
實際上,近些年,像沂蒙二姐這樣超越身份標簽的人物并不少。就以寫詩來說,“外賣詩人”王計兵早已聲名鵲起,還上了央視春晚;表演剪紙的河北農村阿姨唐文彥,靠拍攝工地生活的四川網紅農民工何川,都在社交平臺上收獲了大量粉絲。
他們在公眾視野中登場,或許也是社交媒體時代獨有的景觀。在今天,每個人都被賦予了鏡頭和麥克風,所有的均質化特征,都在細節(jié)呈現中被打破。在社會職業(yè)分類中,他們是農民、工人、外賣員,但當回歸具體的人時,他們又是詩人、歌手、手藝人。
這當然是好事,社交媒體時代讓一切都有了被看見的可能,人們也都由此重建了自我價值。而人們也應當對于這樣的時代語境有所感知,對于民間社會,本也不該再有這樣的扁平化想象。
農民寫詩,就一定是表演、用了AI、背后有團隊嗎?這樣的猜想實在沒什么必要。知識壁壘早已被時代發(fā)展、技術應用所打破,人人都有機會閃光出彩,這才是今天新的常識。
社交媒體時代成就的“沂蒙二姐們”,讓人們看到了現實生活的另一面,也營造了一個打破成見、更加平等的社會空間。人們會發(fā)現,每個人的職業(yè)不同,所處的地域各異,但精神世界的豐富度,未必有什么不同,所有人對自我實現的渴望、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其實都是一樣的。
而這,應當成為新時代的認知底色,人們也由此更為全面地欣賞這個參差多態(tài)的社會,更加真誠地鼓勵每一個為夢想努力的個體。
沂蒙二姐,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