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專區(qū)
油菜院士,“花開”60年
2023年09月28日08:46 來源:環(huán)球人物網-《環(huán)球人物》雜志 作者:尹潔
小號 中號 大號
油菜院士,“花開”60年
2022年4月,傅廷棟在華中農業(yè)大學的試驗田查看油菜長勢。(劉濤 / 攝)
  1955年,珠江三角洲發(fā)生大面積螟蟲災害,嚴重程度歷史罕見,大部分稻田損失70%—80%,有的地方近乎顆粒無收。
  時年17歲的傅廷棟已是農技站的一員,在田間查看災害情況時,發(fā)現(xiàn)有老農坐在田頭不停地流淚。這一幕給了他深深的刺激。
  “看到農民流淚,我心里十分難過。那時我雖是一名農業(yè)技術員,卻解決不了病蟲害問題,感覺內心有愧。”傅廷棟對《環(huán)球人物》記者回憶道。
  此后60多年,傅廷棟始終沒有忘記當年見到的情景,更加堅定了為農業(yè)奉獻一生的信心與決心。他將畢生精力投入了一種大眾既熟悉又陌生的作物——油菜的研究。
  “沒有竅門,就是多下地”
  在華中農業(yè)大學的校園里,有一片占地近300畝的油菜試驗田。每年春天,這里是一片金黃色的花海,吸引著無數游人前來參觀。人們常常發(fā)現(xiàn)一位“老農”在花田里仔細觀察每一株油菜的生長情況,不時做著記錄,似乎想發(fā)現(xiàn)一些不同尋常的細節(jié)。
  “搞農業(yè)科研沒有什么竅門,就是多到田里去研究觀察。”傅廷棟對記者說。年輕的時候,他每天在試驗田里研究8小時以上,80歲之后仍然堅持每天四五個小時;招收研究生,他的要求之一就是“跟我一起多下地”。
  傅廷棟下田時的“裝備”在學校里被稱為“傅氏六件套”:草帽、白大褂工作服、挎包、深筒靴、水壺、筆記本。
  有一次,兩名外校女生慕名而來,想報考傅廷棟的研究生。她們先找到辦公室,發(fā)現(xiàn)傅廷棟不在,別人告訴她們:“傅老師不在實驗室,就在油菜試驗田。”
  于是兩名女生又到油菜田里找了一大圈,沒發(fā)現(xiàn)傅院士,只看到一位老農。
  兩名女生上前問:“老師傅,您知道傅院士在哪兒嗎?”
  老農問:“你們找他干什么?”
  “我們想考他的研究生,想找他了解一些情況。”
  老農回答:“啊,我就是。”
  兩名女生大吃一驚。
  類似的故事在華中農大廣為流傳,“傅氏六件套”也成了著名標志。每年田里油菜花盛開時,武漢的氣溫接近30攝氏度,傅廷棟頂著烈日在田里觀察、記錄;下過雨后,糊滿淤泥的膠靴有五六斤重,傅廷棟繼續(xù)在試驗田里觀察、記錄、選擇、鑒定,一干就是一天,比年輕學生還有勁頭。
  每當個別學生吃不消,覺得下田太苦了時,老師就會說:“你到油菜田去看看,傅老師還在不在?”每次看到傅廷棟的身影,學生就不抱怨了。
  《環(huán)球人物》:您最初是怎么進入農學領域的?
  傅廷棟:我對農業(yè)的這份感情是慢慢培養(yǎng)起來的。中學時期,我的理想是當一名文學家,但我老家是廣東山區(qū)的一個小鎮(zhèn),鎮(zhèn)上只有一所農校,在“沒有選擇的選擇”下,我上了農校,開始與農業(yè)打交道。
  從農校畢業(yè)后,我被分配到廣東中山縣橫欄區(qū)農業(yè)技術推廣站,當了技術員。當時正是農業(yè)合作化時期,我們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正是這段經歷,讓我親身感受到農民的艱辛、農村對技術的迫切需求,我對農業(yè)的興趣才在土地里扎下了根。特別是1955年,珠江三角洲發(fā)生十分嚴重的螟蟲危害,對我的影響很大,深感農業(yè)需要技術,農民需要我們!同時也感到自己所學的知識太少,很想進一步提高專業(yè)水平,更好地為農業(yè)服務。
  1956年,國務院發(fā)文,動員在職干部報考高等院校深造。那時我已經下決心要一輩子搞農業(yè)了。報志愿時,我填的所有專業(yè)都是農學,最終被華中農學院農學系錄取了。
  《環(huán)球人物》:研究生階段,您為什么選擇了油菜作為研究領域?
  傅廷棟:1962年,華中農學院只批準招收3名研究生,導師是新中國成立前從國外獲得博士學位回來的3位知名教授。而農學系只有油菜遺傳育種學家劉后利教授招收一名油菜研究方向的研究生,系領導推薦我去報考。這是很好的學習提高機會,我十分高興。同時報考的有七八名考生,我考取了,從此開始了研究油菜的旅程。
  “毫無保留地將此歸功于中國人”
  油菜在我國的栽培歷史有2000多年,但直到新中國成立時,我國油菜平均每公頃產菜籽僅500千克左右,不到先進國家平均產量的1/3。為了改變落后情況,傅廷棟開始研究利用油菜的“雜種優(yōu)勢”。
  利用雜種優(yōu)勢是提高動植物產量的有效途徑,但必須解決大量生產雜交種的技術難題。
  比如甘藍型油菜,是雌雄同花的自花授粉植物,要進行雜交制種,必須先找到一種雌蕊正常而雄蕊退化的油菜,即雄性不育株,通俗的說法就是“母油菜”。
油菜院士,“花開”60年
1963年,傅廷棟(左)與導師劉后利在田間研究油菜。(資料圖)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世界各國科學家都在苦苦尋覓“母油菜”,也發(fā)現(xiàn)過一些雄性不育材料,但都存在一些缺陷,在生產上無法利用。
  從1971年到1972年,每到油菜開花期間,傅廷棟及同事就在學校的油菜生產田里一株一株地觀察、尋找雄性不育株,但概率無異于大海撈針。他們在開花期從早看到晚,排除了一二百萬株樣本,都沒有找到。
  1972年3月20日,這一天的清早,傅廷棟又鉆進了油菜試驗田,挨個查看植株生長情況。當他走到種有“波里馬”品種的資源圃時,突然眼前一亮:有一株油菜雌蕊正常,而6個花藥都呈萎縮狀態(tài)。他趕緊用手一捏花藥,發(fā)現(xiàn)沒有花粉——這正是他苦苦尋找的雄性不育變異株!
  在田里反復搜尋了幾遍,傅廷棟總共找到19株同樣的油菜,經過仔細研究,確認這是典型的自然突變雄性不育株。這一發(fā)現(xiàn)揭開了國際上“甘藍型油菜波里馬細胞質雄性不育(pol cms)研究”的序幕。
  1973年,傅廷棟與劉后利將波里馬油菜雄性不育種子提供給全國主要研究單位共同研究。1976年,湖南省農科院首先實現(xiàn)了波里馬雄性不育三系配套。此后,波里馬雄性不育系被國內外廣泛應用于育種實踐。
  1985年到1994年是國際雜交油菜應用于生產的第一個十年,中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共育成油菜三系雜交種22個,在其中注明不育系來源的17個品種中,有13個是利用傅廷棟首次發(fā)現(xiàn)的“pol cms”育成的。
  1991年,國際油菜理事會(GCIRC)在加拿大舉行了第八屆國際油菜大會,授予傅廷棟油菜科學界最高榮譽——GCIRC“杰出科學家”獎。
油菜院士,“花開”60年
1991年,傅廷棟(中)獲得GCIRC“杰出科學家”獎。(資料圖)
  當時,來自世界各國的800多位油菜科學家出席了專門為傅廷棟舉行的頒獎儀式。德國籍大會主席Robbelen在致辭時說:“長期以來,各國學者都在尋找油菜的雄性不育株,直到最近,傅教授發(fā)現(xiàn)的波里馬雄性不育系,才首次被國際油菜育種者廣泛應用……歐洲人毫無保留地將此歸功于中國人。”
  該獎設立至今30多年來,在全世界獲獎的12人中,傅廷棟仍是唯一的亞洲人。
  1995年,傅廷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4年,當選為發(fā)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院士。
  截至目前,國內各單位用波里馬雄性不育系育成的優(yōu)質雜交油菜品種已經超過200個,累計推廣面積逾10億畝。現(xiàn)在我國種植的油菜三系雜交品種中,仍有50%以上是用波里馬雄性不育系育成的。這項成果對中國油菜產量與品質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貢獻,于1996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環(huán)球人物》:您早年從事油菜育種研究時,主要的困難是什么?
  傅廷棟:主要困難是經費少。我記得當時在我們學校,每年能從學??蒲薪涃M中得到3000元的課題,就是很大的項目了。
  另一個困難是設備比較差,沒有先進儀器進行品質分析。直到80年代初,我去德國進行合作研究時,才引進了一些先進技術和儀器,同時國家加大科研經費投入,組織全國協(xié)作攻關,這些困難都解決了。
  《環(huán)球人物》:國外那么多同行都在找雄性不育株,為什么最后是您找到了?
  傅廷棟:我想里面既有偶然也有必然吧。正好在那片田里發(fā)現(xiàn),是有偶然性的,但每天找七八個小時,也是下了苦功夫的。我當時很有信心,覺得一定能找到。因為我們當時是兩條腿走路,一是在田里找,二是通過雜交,人工創(chuàng)造雄性不育株。我知道變異株一定是存在的,只要堅持下去,早晚能解決這個問題。
  1999年,我從芥菜型油菜中又發(fā)現(xiàn)了一個新的雄性不育株,當時來華中農大參觀的一名國外同行問我:“傅,為什么兩次發(fā)現(xiàn)不育株的人都是你,有什么秘密嗎?”我說:“沒什么秘密,搞農業(yè)的就要多下田,多到實際中去,就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
  《環(huán)球人物》:發(fā)現(xiàn)雄性不育株之后,又經過了很長時間的研究才應用于實踐,在這期間您和團隊做了哪些工作?
  傅廷棟:從最初發(fā)現(xiàn)到最終確認有利用價值的雄性不育材料,是從0到1的過程。在此基礎上,還要進行相關研究,并進行品質改良,因為育成的油菜雜交種不但要增產,還要有好的品質。因此,直到1992年,我才育成“華雜2號”品種,并應用于大面積生產,前后用了20年時間。
  這個過程需要不斷地篩選、實驗、證明,就像體育比賽一樣,優(yōu)良品種從研究單位育成后,要拿到省級區(qū)域試驗,最后還要參加全國區(qū)域試驗,只有產量、抗性、品質優(yōu)良者才能通過國家審定,允許生產推廣,僅這個過程就要用好幾年時間。
  “在成績面前、獎勵面前,永不滿足”
  近40年來,傅廷棟幾乎每年都在西北農村的油菜夏季繁育基地工作一段時間,與研究生、技術人員同吃、同住、同下地研究。
  從1998年開始,油菜夏季繁育基地從青海轉移到了甘肅和政縣。這里是國家級貧困縣,生產條件不好,牛羊也缺飼料。傅廷棟在當地調研時發(fā)現(xiàn),每年7月麥收后到冬天,有兩個多月的秋閑時間,但當地在麥收后基本不復種作物,土地就這么荒著,十分可惜。于是從1999年起,傅廷棟就在和政縣開展了“麥收后復種飼料油菜”試驗。
  試驗結果證明,每年7月下旬到8月上旬,在麥收后播種飼料油菜,生長60—70天,可以畝產青飼料3—4噸。
  傅廷棟把研究結果向甘肅省領導匯報,得到了他們的支持。2003年,農業(yè)部組織的專家鑒定認為,該技術利用秋閑地種植,不影響糧食生產,可以為畜牧業(yè)提供大量優(yōu)質飼料,同時減少水土流失,有重要的經濟、社會、生態(tài)效益,推廣潛力很大。2017年,農業(yè)農村部將該技術列為主推技術。
  在和政縣,傅廷棟除了完成油菜研究工作外,還帶領團隊與當地農業(yè)部門合作,引進良種制種、推廣,使該縣油菜種植面積從2.5萬畝增至15萬畝,畝產從100多公斤增至200多公斤,逐漸發(fā)展為和政縣及周邊地區(qū)的重要支柱產業(yè),為當地脫貧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2005年,傅廷棟到江蘇省出差時,了解到鹽城市有大面積的鹽堿地,開始計劃進行耐鹽堿油菜品種的研究。2007年,華農團隊在鹽城大豐區(qū)的鹽堿灘涂上,給一家承包戶試種了300畝“華油雜7號”油菜品種,次年畝產油菜籽超過130公斤,而當時全國油菜平均畝產油菜籽還不足120公斤。
油菜院士,“花開”60年
2022年9月,吉林白城洮兒河燕麥基地,農機將耐鹽堿油菜粉碎翻耕作綠肥。
  為了更好地開發(fā)利用鹽堿地,從2010年起,傅廷棟的團隊安排10多名博士、碩士研究生,開展耐鹽堿油菜資源篩選、品種選育和相關基礎研究,從3000多份油菜資源中篩選出40多份耐鹽堿資源,繁育出“飼油2號”“華油雜62”“華油雜158”等耐鹽堿油菜品種。
  從2015年到2019年,傅廷棟主持的研究項目聯(lián)合全國15家單位,在新疆、內蒙古、東北、南方沿海地區(qū)的鹽堿地上,布置了30多個示范點,累計示范面積約50萬畝,并召開了8次全國現(xiàn)場會。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耐鹽堿油菜品種對土地的改良效果好,又是優(yōu)質飼料,大面積的油菜花田還能開發(fā)成旅游項目,具有多方面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
  此外,傅廷棟在防治油菜根腫病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貢獻。油菜根腫病很難防治,2010年以后在我國迅速蔓延,危害很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傅廷棟帶領張椿雨等專家選育抗病新品種,于2016年育成我國第一批抗根腫病油菜品種,目前在全國的推廣種植面積已達800萬畝。統(tǒng)計數據顯示,不抗病油菜品種的發(fā)病率高達90%以上,而抗病品種的發(fā)病率只有3%左右。
  由于多方面的貢獻,2021年,傅廷棟被國家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2014年,他與袁隆平等科學家一起被評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種業(yè)十大功勛人物”。
油菜院士,“花開”60年
2022年4月,傅廷棟(右三)在華中農業(yè)大學的試驗田指導學生。(劉濤 / 攝)
  《環(huán)球人物》:60多年來,您個人先后培育出16個油菜新品種,帶領團隊培育出80多個品種,您不斷取得突破的關鍵是什么?
  傅廷棟:我們育成的品種能使農民增收,是我感到最高興的事情。在工作中,我體會很深的一點是:深入實踐,才能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我們從事農作物品種改良研究,不能只待在實驗室里,一定要深入試驗田,深入生產一線,才能了解生產上需要什么品種,才能鑒定品種好壞。
  取得突破的另一個關鍵是不滿足,在成績面前、在獎勵面前不滿足,才會不斷進步。
  《環(huán)球人物》:您和團隊已經培養(yǎng)了500多名研究生,您選擇研究生的標準是什么?
  傅廷棟:第一,要知農愛農,熱愛這個專業(yè),能吃苦、扎扎實實地工作;第二,要有開拓精神,思維要開闊,創(chuàng)新能力強;第三,能團結協(xié)作;第四,最好是有實踐工作經歷、有實踐經驗的學生,因為有實踐體會,他們總是特別努力,思路也不一樣。
  《環(huán)球人物》:很多老一輩科學家在選擇專業(yè)的時候,都是選了祖國最需要的專業(yè),您覺得現(xiàn)在的學生應該怎樣選擇專業(yè)?
  傅廷棟:我認為興趣是可以培養(yǎng)的,是可以根據實際需要改變的。
  當年我上農校,可以說是“沒有選擇的選擇”,后來學了油菜專業(yè),并不是水稻、小麥、玉米這些大作物,也是“沒有選擇的選擇”。但既然國家需要,就要好好學、堅持下去,我相信也是非常能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
  當然,最理想的情況是自己的興趣與所學專業(yè)、所從事的工作相一致。但實際上,很多時候并不能如愿。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主動調整自己的興趣。
  比如從事“兩彈一星”研究的老一輩科學家,很多人之前并沒有做過這方面的研究,原子彈、衛(wèi)星也不一定是他們的愛好,但因為國家需要,就成為他們的興趣所在,他們就全力以赴,全心全意干了一輩子。他們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責任編輯:王嘉琪

聲明:版權作品,未經《環(huán)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我要糾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huán)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備案編號:京ICP備2023030480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56

由《環(huán)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關閉
免费无码国产在线观看12,69久久夜色精品国产,337p日本欧洲中国大胆精品,精品成年人在线观看